通知公告 
首页 > 正文

张小平1人随教育部团组赴美国培训回国总结报告
2017-12-11 11:31:42   来源:     点击:

由于签证原因,我于2017年11月20日起程赴美参加第十一期2017赴美研修团研修,比其他团员少了一半的研修时间。尽管没能参加完整的研修,但根据已参加的研修过程看,时间短,课程和研修内容丰富、紧凑,主题明确。我的深刻感受是:百闻、百读不如一见,跨境学习体验深刻,对国外大学的重点扫描、有选择的聚焦、带着问题去对话,直接将自己的工作对照反思,有助于旋转思想理念的闸门按钮,调整工作思路,推出新举措,促进实际工作取得新进展,以达到研修的目的。

 

一、 收获、体会

(一)通过国内培训、海外研修,对美国高等教育有了更多了解。这次跨境考察学习的重点是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的高等学校,加州的大学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两大类,其中公立大学包括加州大学系统、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和加州社区学院系统,分别代表了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等三类高校。我随团学习考察了四所公立大学即加州大学系统的河滨分校,加州州立大学系统的旧金山大学,两所加州社区大学(Skyline College 、 San Matteo college)等,还考察私立大学旧金山大学。加深了对加利福尼亚州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历程、教育理念、治理结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课程设置原则、国际化、教师发展等的进一步了解、观察和认知。

(二)海外实地学习考察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是:美国确实是高等教育强国。首先,强在理念和体系。美国大学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开放、包容、公平、创新等,这些理念体现在其高等教育的体系设计中。一方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构建了立体的互通式的高等教育体系,可以说每个公民,只要想接受高等教育,在其现状和现有起点,总可以找到一所合适的学校进行相应学习,且校际之间的学习成果互认程度高,学生校际之间的流动、变换、转换节点,路径明确、畅通,即在此起点上,通过努力总可以找到一种路径,达到其希望的高度和程度,通道不成问题,构建了全方位、终身学习体系。另一方面,在校内,即从顶层设计到组织运行,直至具体实施,都凸显、贯穿、体现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方面,通过学分制实现专业学习和学习年限的相对自主、自由,通过搭建多种学习平台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想怎么学就能怎么学的愿望。

其次,美国高等教育强在细节和体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什么,要依据办学定位、特色,全面了解和分析社会需求,通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美国高校特别注重社会需求调研,并针对需求,精心设计课程体系,明确教学内容。在怎么教方面,美国高校教育教学者很用心,严密教学组织实施,潜心研究教育教学方法,用心组织每一堂课的教学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每一门课、为学生服务的每一项工作环节,都注重批判思维和创新理念培育,都承载、传递、蕴涵着办学理念和特色。可以说无论是学习环境的营造,还是课堂的组织方式、亦或师生互动过程,都让学生有自在感重要感,而较少有强迫感忽视感。这样的教,更有效果。

第三,美国高等教育强在观念品格塑造。美国高校强在均将美国价值观理直气壮又悄然地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从顶层设计、校园文化、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到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就是美国价值观的不断知行合一的过程。可以说美国高等教育的“思政工作”既大张旗鼓,更有润物细无声。

(三)加州高校普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关心教师发展。

(四)加州高校均国际化意识强,加速国际化进程,特别是在吸引高端师资、吸引各国优质生源方面政策措施到位、资源保障到位。

(五)加州高校特别重视校友工作,各高校与校友联系密切,校友不仅是各高校办学的雄厚财力资源,更是学校的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

(六)加州各高校均重视大学发展规划工作。

二、对本校工作的思考、打算

美国高等教育的优势、特点有目共睹,向美国的高等教育学什么、怎么学都值得思考。要学先进经验,结合实际,科学分析,理性选择,才能完善工作、推动工作。

(一)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做好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美国高校评估体系包括学生学习成果评估、注重条件投入评估和教学过程的评估。美国不是官方的教育评估,学校可以通过评估吸引更多的投资与生源,还能过得联邦政府的资助。2018年下半年,我校将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按着审核评估的(6+1)项目、24要素、64要点,梳理、摸清我校本科教学的底数,不弄虚不作假,实事才能求是;通过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以及尺子本身定的准不准等,找出人才培养质量与效果、特色凸显情况、顶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工作。为提高工作效果,在制定周密评估评建方案基础上,全校、全员参与抓落实。同时还要到办学水平高效果好的学校学习考察,也要请专家和专业人士到校传经送宝指导工作,在研修团即有这样的专家学者,拟请范小林和李春鸣到校讲座并指导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从路径、过程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校2017版本科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已进入尾声,结合这次研修,反观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既有“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又有适合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国际视野的指导思想、原则,更有明确的制定要求。但在各个模块核心课程的梳理、确定等方面,与加州大学系统相比,社会调研和校内研讨还不够充分,课程之间的逻辑支撑体系不够严密,课程体系显得不够精致,甚至有些专业课程体系仍显支离。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工程教育理念体现不够充分,开放办学、协同育人理念不够系统深入,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偏狭等。这些问题需进一步调研,充实完善课程体系。通过第二课堂“仰山慕水”计划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对于实践教学,统筹课内实验课教学、课内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识课程的内容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拼凑或堆集,而是需要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那些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学习内容,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即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谨记培养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育学生融会贯通,涵养独自判断事物的价值。通识教育模块中,要理直气壮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锤炼学生的“中国品格”,打深“中国品格”烙印。

 

(三)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应该具有长远目标,为社会培养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知识结构合理、再学习能力强的人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

从学习理念上来讲,教师、课堂讲授和书本知识常被称作教育实践活动的三个核心要素。学生的知识构建与品格锻炼能否达到既定目标,主要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否高效地贯彻实施,因此要进一步从理念上转变教师的传统认知,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

(四)关心教师成长发展,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要注重教师的个体内在的和全面的关注,美国教师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到教学发展、专业发展、个人发展、组织发展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相应的变化在组织结构和项目活动方面都有体现。要关注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发展。为教师量身制定适合自己需要的专门的训练,提高其教育专业性和学科专业性。我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非师范类院校毕业的,入职前没有进行过教学方式方法等技能培训,为此,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应的课程,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同时继续实行导师制,遴选指定老教师进行传帮带。

还应对教师的个人发展、组织发展也给予关注。由于资源的有限,可联合校内其他职能部口进行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教师的全面发展。比如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对教师的职业发展、职业倦怠问题予以关注;与校医院、体育部等单位进行合作,联合开展有关改进健康的一些讲座与活动;与校园的宣传部、发展规划处进行合作,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营造一个重视教师发展、尊重教学的一个良好的组织环境。

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首先要以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塑形“中国品格”,才能立德树人,教育、影响、涵养学生。特别是思政课教师,在四个自信教育方面,言传和身教一定要一致,做到讲什么信什么,怎么讲就怎么信。能做到理直气壮的讲固然是本分,而怎样以身作则恐怕更本质,以身上散发出的核心价值观的气息和作为更润物无声。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思考及建议

(一)高校要转变理念,切实做到陈宝生部长提出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就是读书,要围绕读书办教育;回归本分就是教书育人,要求在教什么、怎么教上下功夫,制定好人才培养方案,缕通缕透课程体系,探索教学模式、方式包括课堂教学改革;回归初心就是要培养人才,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要首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什么要信什么,立德才能树人;回归梦想就是教育强国梦,要建设教育强国,对于中国来说不但要提高教育质量,也要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提高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重。

(二)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加快推进教育放管服进度。

(三)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为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等各类高等学校学生学习成果认定提供了政策依据,规定并畅通了各类高校之间学分认定和转换、非学历成果认定和转换等,建议加快推进,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探索,推进开放办学。

 

 

上一篇:张小平团组因公赴吉布提、南非出国公示
下一篇:张小平随教育部赴美国研修回国信息公示